特色鲜明、全省一流的高水平职业院校

教学科研

您的位置:

机电一体化技术特色专业建设方案

附件4
白银矿冶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一体化技术特色专业建设方案
 
 
一、专业建设背景与基础 
(一)行业背景
我国正在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型,随着制造业高新技术的发展,现代企业自动化、智能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企业中原始的、简单的机电设备正在逐步淘汰,取而代之的是自动化、智能化的新型的现代自动化的机电设备,数控机床不断增加,柔性制造、工业机械手和机器人、生产过程自动化的应用是必需的生产方式。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专门从事工业生产工艺设计与编制、加工制造、供配电设施的安全运营保障、自动化生产的数控程序编制及自动控制操作、检测、检验、调试、机电设备的科学管理、故障诊断与维修等技术技能教学的专业。该专业是电气自动化、机械制造等专业的补充与延伸,所培养的是具备设备安装、维护、运行和管理技能的机电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是加工制造企业的紧缺人才。
(二)职业岗位人才需求分析 
我国就业人口中,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类人才需求连续多年位于用人需求榜前3名,其中,有高职学历的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最大。大多数企业需要掌握机电设备工作原理和结构知识、掌握机电设备接口技术、PLC技术、参数设置和机电联调知识、具备设备操作、机械和电气系统的调试和维护维修能力、具有生产管理知识、知识面广,能独立完成设备元器件的选型、安装、调试和精度优化、具有设备的设计改造能力的技能型人才。机电一体化技术涉及的工作领域包含了机电设备的操作、设备维护与维修、机电产品的装配与调试、产品质量检测、生产现场管理、产品销售后服务等,其中机电设备的操作、普通机械加工、电气维修、设备检测与维修、设备保养和维护、设备安装与调试岗位的人才需求较多,是加工制造类企业的紧缺技能。机电设备的改造、营销与服务也占一定的比例。
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特点是培养技能复合型、知识面宽、应用性强的技术技能人才,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多、空间大、前景好、工作的稳定性强。
(三)专业建设基础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我院主体专业之一,是学院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本专业始建于2003年,全专业所教课程95%实现电子教案,建有2门院级精品课程,已自编校级教材三本。有多名青年教师获得学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三等奖;多名教师获得学校优秀教案一、二等奖。近几年来通过政府、企业和学校三方联动,不断改革,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训基地、师资队伍、社会服务、校企合作机制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绩。培养目标定位准确,专业口径宽度适当,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平均为98%,新生平均报到率94 %,现有本专业在校生350人,很多毕业生现已成为企业的主要技术业务骨干,企业对学生满意率达到98%
(四)专业优势与特色 
1、教学模式
按照“工学结合”、“做中学”、“做中教”的基本思想,重组教学内容、重建学习体系,引企入校,引校入企,校企共同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使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需求相适应,课程与岗位对应工种的职业标准相结合,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形成由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一体化教学环境、一体化师资队伍、一体化课程体系、一体化教材构成的完整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2、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1)淡化传统的、僵化的、条块分割的课程界限,提取和描述本专业对应的生产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形成学习任务,构建工学结合的一体化教学课程体系。  
2实现岗位链接专业建设、技能链接专业知识的原则、技能体系链接课程体系的原则。
3)打破传统的学科观念和教学体系,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以工艺、生产过程为内容,建立学习任务模块,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实现专业理论为能力培养服务、为技术应用服务、为实际工作过程服务。 
4)使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 
3、师资条件 
机电一体化技术教学团队由学校专任教师和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组成,团队现有教师共21,企业兼职教师7人。基本形成PLC应用及自动化、机电产品制造、机电设备维护与保养3个技术方向的师资团队。专任教师具有双师素质6名,40岁以下青年教师12人,高级职称3名,高级技师4人,形成了一支职称、学历、双师型结构合理,理论和实践教学经验丰富,老中青相结合的专业师资队伍。
4、教学条件 
本专业校内教学具备教学、培训、技能鉴定、生产及技术服务五位一体的功能,现有实验实训设备总价值500多万元,课程实验开出率为100%,现有13个校内实训室和4个稳固的校外实训基地,半年顶岗实习率100% 
5、社会服务
我校设有“甘肃省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22号所”,机电一体化技术教学团队成员在数控技术、AutoCAD绘图技术、电工电子技术,电气设备安装与维护等方面为社会及企业人员培训鉴定千余人次,社会影响力很强,确立了专业社会品牌。
二、专业建设思路和目标
(一)专业建设基本思路 
依据教育部教职成【201111号文件和教育部教职成【201112号文件精神,围绕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深化“工学结合、校企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不断提升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质量,为加工制造业服务。
(二)总体目标
1、提高教学水平、服务学生、服务社会能力,力争达到省级重点专业水平。
2、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规律,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创建和培育一体化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学习环境和资源。以机电一体化技术技能和机电设备维修技术技能为核心、以自动控制为导向整合原有课程体系,编写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一体化教学课程标准;编写和现实专业技术水平相适应,并把握专业技术发展趋势,和专业教学要求相适应的一体化教材。
3、按一体化教学标准整合教学资源,完善一体化的教学环境。构建机械测绘技能实训室、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实训室等,使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一体化教学环境成为本地区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企业员工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重要基地,成为省内同专业的示范教学基地。
4、利用专业教学的优势资源,带动专业群建设,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为社会提供培训,为提升本地区乃至全省的机电技术技能水平。
(三)具体目标
1、按照一体化培养模式不断完善、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在2015年上半年制定完成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利用23建成省内一流的专业。
2、锻炼、培养一支师德高尚、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企业家、行业专家、技师担任兼职教师的能协作、有影响,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通过3-5年的努力,所有教师都能承担23门不同课程的主讲任务,培养12名省级优秀教师,23名校级教学名师,56名校级青年教学能手,每年选派 1-2 名教师参加专业课程的培训、进修或访问学习,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3、进一步优化专业建设顶层设计,根据培养目标和业务规格,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界限,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构建专业建设体系。
4课程建设上档次,争取 5 门以上专业主干课程达到院级重点课程和精品课标准,申报省级精品课程 1-2 门,自编并出版教材 1-2 ,使教材建设更加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5教学手段上水平,进一步采用、开发先进的、高效的教学方法,完善和补充教学课件库,使之更加生动新颖。
6积极开展科研工作,使之成为推进教学质量的“助推器”,每年争取申报市级以上科研项目 2个,把科研成果转化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7、重视学生的就业率、就业后的适应性和发展后劲,经常征求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以就业率为导向,倒逼教学体系和教学质量,进一步完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建设内容
(一)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建设
开展企业调研,确认专业对应的岗位及岗位群,提取岗位及岗位群所需的典型工作任务,并引入行业职业资格标准及企业标准描述典型工作任务,将工作内容关联程度比较高的典型工作任务群进行整合重组,归纳出学习领域,将学习领域进行课程的设计、课程标准的制订及课程开发,形成课程体系,构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如下图)。通过校企合作创新、修订和完善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工学结合”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
实施三阶段工学交替人才:
第一阶段 “职业入门认知”。由企业与专业联合承担本阶段的教学,企业提供教学场所和选派兼职教师,校企双方共同实施教学管理与评价。新生到企业生产现场,对实际生产的环境条件包括产品、生产设备、生产流程、岗位要求与企业文化等进行系统的感性认识。通过本阶段的教学,使学生立对专业、职业及其岗位要求等掌握初步的感性认识,为后续专业技能与能力、素质的学习与培养奠定基础。学生在企业上岗之前,考取“电工上岗证”,成为普通操作岗位的“操作工”。
第二阶段 “职业能力训练”。在企业的生产现场和校内一体化教室进行教学,由校企双方共同实施教学、管理与考核评价。教学以生产过程不同工序为内容展开教学,使学生获得生产、自动化控制各个岗位所需知识、技能与能力。企业定期对这些学生进行企业文化教育、专业能力教育等,让学生在校即为其企业的“准员工”,全面培养职业素养,成为能适应区域经济产业机电产品制造、安装调试等技术岗位所需的“准职业人”。
第三阶段“职业能力完善”。顶岗实习教学由校企双方共同实施,由企业技术人员为主实施教学、管理与评价,学校教师协助检查、考核。学生在企业具体岗位中,发挥自我职业能力和素养,实现自我补充、提升,获得适应企业具体工作岗位要求的工作能力和职业素质,完成毕业设计,成为能承担岗位工作的“职业人”。
(二)课程体系构建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标准,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重组课程内容,实现课程与岗位任务的对接,进一步优化机电一体化专业行动型课程体系;深化“顶岗实习、工学交替、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1通过调研与分析,确定岗位群及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调研,本专业对应主要岗位群有:机电产品设计岗位群、机电产品制造岗位群、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调试岗位群、机电设备维护保养岗位群:
序号
职业岗位
主要工作任务
职业资格证书
1
产品设计与工
艺设计岗位
1. 生产设备的操作及日常管理;
2.机电产品的装配与检测;
3.生产现场的作业管理;
4.机电产品的材料采购管理。
1.维修电工职业资格中级证书。
2.钳工职业资格中级证书。
3.电工安全操作证
2
机电设备维护
岗位
1. 生产设备的维护保养;
2.机电设备的安装与调试;
3.机电设备的故障诊断与维修;
4.机电设备和机电产品的技术改造。
3
产品服务与项目管理岗位
1.机电产品技术文件的编制管理;
2.机电产品的销售及技术支持;
3.机电产品的现场安装与客户移交;
4.机电产品的售后服务与维修。
4
维修电工
1. 熟悉岗位职责;
2. 识读电路图、正确使用仪表、工具;
3. 熟悉维修前准备、维修、收尾、验收规范;
本专业应培养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能从事机电产品的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设备与系统安装调试、生产设备的运行维护和保养等工作的高技能高素质专门人才。
2、组织专家研讨,分析岗位能力与素质要求,确定专业核心课程
根据以上四个岗位群对应的知识、技能、能力与职业素质,经论证,主干课程有:
结构类型
构成要素
能力要求
课程设置(含实验实训)
知识结构
基本文化知识
具有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一定文化基础;具备应用文写作能力,能撰写符合规范的自荐书、通知和工作总结及报表。
高等数学、应用文、计算机应用基础
必须的专业基础知识
具有正确识读机电一体化系统相关技术图纸和文件的能力、设计与绘制各类专业图(包括应用计算机绘图)的能力。掌握相关国家标准与安全规范。
机械制图、电工与电子技术、电气制图与电子线路CAD、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
满足岗位需求的具有针对性、实用性专业知识
掌握自动生产线、数控机床安装、调试、维护与维修等机电综合知识。
装配钳工实习、机修钳工实习、普通机床实习、机电综合实训、设备管理、工厂供配电、楼宇自动化
能力结构
现代社会技能与能力
具有一定的阅读外文资料和使用办公软件查阅资料能力;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与文字写作能力。
专业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
专业技能与能力
机电产品装配测试与质量控制的能力;常用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机械机械结构、电气系统安装、维护与维修调试能力;具有正确选择和使用公、夹、量、辅具的能力;具有机械零件测绘及简单设计能力。
电气控制技术、机械制造基础、液压与气动、变频器原理与应用、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应用、单片机原理与应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质量管理
素质结构
职业道德素质
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树立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有良好的社会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一定的人际交往与沟通协作能力。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
专业素质
具有一定的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操作维护、安装、调试管理和机电产品技术改造能力,具有较强的安全和环保意识。
机电一体化技术及设计、工厂供配电、楼宇自动化、设备管理、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顶岗实习
身心素质
具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卫生及生活习惯,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
体育、军事课、就业指导
3、构建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根据职业岗位群建立课程结构,大一完成机类、电类基础课程的学习,掌握基本理论与技能,考取电工上岗证或CAD证书;进入大二、大三学习机电一体化类课程,并完成课程实训、课程设计、综合实训,考取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文化素质课与专业拓展课为此提供支撑。最后学期在企业顶岗实习,完成毕业设计。
在上述依据专业能力与素质要求确定课程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考虑职业基础能力以及职业延展能力的培养,开设职业基础能力课程《机械制图与电子CAD》,《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并设置素质拓展教学模块,同时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中融入职业意识等职业素质要求并进行相应的训练与考核,按照“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单项到综合”的原则安排课程和教学内容,从而形成能力与职业素质并重培养、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结构:
 
(1)理论教学体系:
(2)实践教学体系:为了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技能人才,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构建与理论教学体系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体系。
 (3)课程整合
为了推进“工学结合”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确定重点建设下列专业核心课程:照明电路安装与线路敷设、电力拖动控制线路的安装与维修、可编程控制器与GOT应用技术、电子线路的安装与调试、液压与气动控制、自动生产线控制系统、机械装调技术。
具体措施及目标:由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专业教学团队,按照“三证书”(毕业证、上岗证、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引入《维修电工国家职业标准》、《特殊工种电工上岗证》等见表。
(四)特色教材建设
为了满足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需要,已完成《照明电路安装与线路敷设》、《电力拖动控制线路的安装与维修》、《可编程控制器与GOT应用技术》3本自编一体化教学教材,教材建设计划见表:
教材建设计划
序号
教材名称
负责人
参与人
建设
目标
完成
时间
1
照明电路安装与线路敷设、
李振瑜
羡兰存
由出版社出版
2013
2
电力拖动控制线路的安装与维修
李振瑜
羡兰存
2014
3
可编程控制器与GOT应用技术
李振瑜
羡兰存
2014
4
电子线路的安装与调试
王荣华
罗辉
 
 
待编
2015
5
液压与气动控制
胡兆帅
宋承晓
2016
6
自动生产线控制系统
汪玲娟
张英,高菲
2016
7
机械装调与维护技术
房明
王科建
2016
1、建设思路
为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实施“双证融合”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需要以课程开发为项目,深化校企合作,与企业共同推进课程教学,建设以教学团队为基本单元的一体化师资。通过实施“两个双师工程”(“双师”素质继续教育工程及“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工程),以“内培、外引与外聘”等方式,打造一支“上得讲台、下得工场”的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集教学、科研和技术服务功能于一体的一体化的师资队伍。
2、建设目标与措施
在现有教师中选拔1至2名教师作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带头人培养,要求具有副高以上技术职称,熟悉高职教育,在本专业领域有较高造诣。通过国内外培训、进修、学术交流等培养途径,吸收和消化国内外高职教育发展成果,不断更新职业教育理念,能根据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把握专业发展方向,具备整合教学资源的能力,在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起到带头作用。
在企业聘用1名有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通过培训和交流提高职业教育理论水平,重点在一体化教学条件建设和课程开发方面取得突破。
经过两年的培养,要求专业带头人主持或主要参与省级、市级教科研项目1项;主持或主要参与企业技术攻关项目1项;指导中青年教师2-3名;负责该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建设工作;成为机电一体化技术领域的省内或市内名师。
重点培养3名骨干教师和引进2名骨干教师,通过到企业挂职锻炼以及参与产学研合作等多种渠道,提高其业务水平,成为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技术服务及产学研合作的主力军。
要求骨干教师定期校外紧密型实训基地企业任职或挂职锻炼,跟踪最新专业技术,掌握实用技术,提高专业应用能力,承担企业技术攻关项目,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与企业共同开发新产品,并将企业案例、工艺等反馈教学,充实教学,成为行业企业内技术骨干,课程建设骨干,技能培训骨干。
通过政策激励、下企业锻炼、省内外进修、行业资格证书培训、教科研与技术服务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求所有青年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根据教师个人和专业“双师”结构情况,安排教师下企业锻炼和专业主攻方向,有选择性地进行电气控制技术、机电设备维护与保养等机电一体化技术方向进行专向培养,力争将双师素质教师比例提升到80%。
(4)兼职教师建设
根据双师授课教学的需要,聘请并培养兼职教师承担业核心课程和机电一体化实训教学,同时与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合作进行课程开发和教材的编写,充分发挥他们丰富的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经验的优势。经过2年的建设,以行业企业专家和能工巧匠为主的兼职教师达到10人以上。
制定《兼职教师聘任和管理暂行办法》、《教师进修培训实施办法》、《双师素质教师认定暂行办法》、《外聘专业带头人实施办法》、《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选拔聘任与管理培养办法》、《教学成果奖励办法》、《教师参加实践锻炼实施办法》等相关制度,形成较为完善的师资队伍建设的制度体系;
②制定《绩效管理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和健全专业技术、管理、工勤技能等岗位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和机制;
制定《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完善人事分配制度,逐步实施校系二级管理,形成有效地激励机制。
3、建设进度
师资队伍建设进度表
建设
内容
目标与验收要点
2016 12
(预期目标、验收要点)
2017 12
(预期目标、验收要点)
专业
带头人
预期目标:
培养1名专业带头人,通过国内外培训、进修、学术交流等培养途径,吸收和消化国内外高职教育发展成果,不断更新职业教育理念,能根据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把握专业发展方向,具备整合教学资源的能力,在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起到带头作用。
验收要点:
1.选拔的1名专业带头人的情况说明及相关资料;
2.专业带头人的培养计划文本;
3.专业带头人组织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主持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的各种记录;
4.专业带头人培训进修,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会或高职教育理论培训等活动的总结及相关资料;
5.主持核心课程建设、教学研究和科技攻关课题的项目立项文件。
预期目标:
聘用1名企业有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通过培训和交流提高职业教育理论水平,重点在专业实训条件建设和课程开发取得突破。
验收要点:
1.聘用专业带头人的个人简历和证明资料;
2.聘用专业带头人参加企业科技攻关的项目合同;
3.聘用专业带头人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会或高职教育理论培的总结和相关佐证材料;
4.聘用专业带头人主持实训中心建设规划及课程改革相关的会议资料。
骨干教师
预期目标:
培养3名骨干教师,通过培训、到企业挂职锻炼以及参与产学研合作等多种渠道,提高其业务水平,成为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技术服务及产学研合作的主力军。
验收要点:
1.骨干教师培养计划文本;
2.在现有专任教师中选拔3人作为骨干教师进行培养的教师名单及相关材料;
3.选送2名骨干教师进修或参加国内职教理论培训、学术交流的相关材料;
4.骨干教师企业挂职锻炼半年以上的佐证资料;
5. 骨干教师主持工学结合优质核心课程的开发和精品课程建设的资料。
预期目标:
新培养1名企业骨干教师,通过参与产学研合作等多种渠道,提高其业务水平,成为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技术服务及产学研合作的主力军。
验收要点:
1.在现有兼职教师中选拔1人作为骨干教师进行培养的相关材料;
2.选送教师去进修或参加国内职教理论培训和学术交流的证明材料;
3.参与工学结合核心课程开发和精品课程建设的佐证资料。
 
“双师”教师
预期目标:
通过参加与企业进行技术交流、进行技能实践、参加学术交流等途径提高30岁以下专任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提高教学团队的双师素质教师比例。
验收要点:
1.在现有专职教师中选拔教师进行双师素质培养的培养方案、教师名单及相关材料;
2.根据双师素质培养方案,分期分批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总结及相关资料;
3.安排专任教师到国内高校或高职师资培训中心培训取得的双师素质相关证书;参加学术交流的会议资料;开展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方面的培训活动记录;新进教师入厂进行技能实践的总结和实习企业鉴定。
预期目标:
通过参加与企业进行技术交流、进行技能实践、参加学术交流等途径提高30岁以下专任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进一步提高教学团队的双师素质教师比例。
验收要点:
1.在现有专职教师中选拔教师进行双师素质培养的培养方案、教师名单及相关材料;
2.根据双师素质培养方案,分期分批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总结及相关资料;
3.安排专任教师到国内高校或高职师资培训中心培训取得的双师素质相关证书;参加学术交流的会议资料;开展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方面的培训活动记录;新进教师入厂进行技能实践的总结和实习企业鉴定。
兼职教师
预期目标:
根据双师授课教学的需要,聘请并培养兼职教师承担《机械装调与维护》专业核心课程和机电一体化实训教学,同时与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合作进行课程开发和教材的编写。
验收要点:
1.兼职教师管理规定及相关材料;
2.兼职教师资源库、兼职教师名单及其档案等相关资料;
3.兼职教师聘用协议及聘书;
4.对兼职教师进行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师职业规范培训达30学时以上的培训记录及相关资料;
5.兼职教师参与双师授课教学记录及学生教学评价情况;
6.兼职教师参与核心课程开发、教材编写等佐证材料。
预期目标:
根据双师授课教学的需要,新聘请并培养兼职教师,承担《自动生产线》专业核心课程和机电实训教学,同时与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合作进行课程开发和教材的编写。
验收要点:
1.兼职教师管理规定及相关材料;
2.调整后的兼职教师资源库兼职教师名单及其档案等相关资料;
3.兼职教师聘用协议及聘书;
4.对兼职教师进行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师职业规范培训达30学时以上的培训记录及相关资料;
5.兼职教师参与双师授课教学记录及学生教学评价情况;
6.兼职教师参与优质核心课程开发、教材编写等佐证材料。
4、建设经费(单位万元)
师资队伍建设经费表
建设内容
申请省财政
行业企业
学院自筹
2016
2017
2016
2017
2016
2017
专业带头人
3
 
2
 
 
1
骨干教师
2
 
1
 
 
0.5
双师教师
1
 
0.5
 
2
 
兼职教师
0.5
 
0.2
 
0.5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以引企入校、企业捐赠与自办实体公司、学校投入相结合,按照“校内实训生产化、校外实训教学化”的理念,主要新建校内“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楼宇自动控制”实训室,改扩建自动化生产线安装、调试实训室、机电产品维修实训室,与相关企业紧密联系,新建立满足教学要求的23个校外实训基地,确保150名学生顶岗实习的需求。
1、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按照“技术领先、设备先进、服务行业”的原则,规划建设实训室,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充分利用联合办学企业资源优势,充实完善现有实训室,按专业群所需主要技能和技术服务能力与合作企业共建实训室。通过2年建设,将校内机电一体化实训平台建成功能齐全、设备充足、省内一流、行业领先的开放式实训基地,使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能完成本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专业技能的培养、职业院校师资培训、企业员工岗位培训和技术升级、职业技能培训、考证和社会相关行业技术服务,并辐射省内机电专业群。实训室建设见附录。
 
 
建设内容
资金预算及来源(万元)
中央财政投入
行业企业投入
学院自筹
2016
2017
小计
2016
2017
小计
2016
2017
小计
实训基地建设
PLC与GOT实训室
20
20
40
50
30
80
10
10
20
传感器应用实训室
 
 
 
20
10
30
 
 
 
电机检测与维护实训室
 
 
 
10
20
30
15
5
20
电子技术实训室
 
 
 
 
 
 
5
5
10
机器人技术实训室
50
40
90
50
20
70
40
20
60
机电设备监控技术实训室
20
 
20
 
 
 
 
30
30
智能楼宇综合技术实训室
 
30
30
 
10
10
 
20
20
(2)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按照“合作办学、联合培养、深度合作”的原则,加强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建设,推进“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深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有针对性地选择装备先进、创新能力较强、生产水平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和较为完善的现代管理体系的企业作为本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进一步扩大规模。计划2年建设期内新建5家紧密型校外实习基地,使校外重点实习基地数量增加至10家。
利用教师暑假企业实践或顶岗实践活动,拉近教师与企业员工之间的关系。通过技术服务、职业培训等合作方式,搭建与企业合作的有效平台,一方面学校为企业建立健全员工培训体系,专业教师参与企业的员工培训,全面提升企业员工职业能力和素质,同时专业教师通过给企业献计献策、解决技术难题为企业创造利润;另一方面,企业提供部分生产场地和设备作学生的生产实习场所,学生在教师和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和实践,让学生真正领会企业文化、管理制度,工作流程等相关信息,使企业成为教师实践培训、技能提升、技术创新的基地。
2、实训基地内涵建设
合理开发实训项目是校内实习实训的重要环节,构建仿真的或真实的职业环境,导入企业生产流程,让学生在模拟演练中熟悉职业特色,熟练职业操作流程。
(2)建立和完善相关实训基地管理制度
引入现代化企业管理方式,营造真实的企业文化氛围,完善与生产教学相适应的实训基地管理方法。实施严格的实训过程管理和生产过程管理。引入企业生产组织制度,完善实训守则、安全管理、实训室开放、设备使用等相关管理制度,制定合理的实训材料、工具消耗定额,加强设备管理、维护保养工作,多方面降低运行成本,使实训车间和实训室管理规范、运行高效。
(3)建立实践教学考核体系
校内指导教师与企业指导教师对实训课程采取从多角度、多方面综合考核的方式。
①过程考核方式:对于过程性的实习实训,如顶岗实习,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一起组织并实施实习实训工作计划,实习结束后,校企双方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学生完成小结和实习报告,进行自评和互评,综合评价即为学生的实习实训成绩。
② 项目答辩式考核:以项目工作任务展开的实习实训,如课程设计,采用项目答辩式考核,学生对项目方案、项目设计、项目实施、项目结论进行综合阐述,并回答教师与企业专家的质疑,教师与企业专家根据答辩情况综合评价学生成绩。
③ 实践操作考核:对操作技能性强的实习实训,采用实践操式考核,教师与企业专家根据职业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安排学生独立操作工作,并根据学生的操作过程和操作结果给予成绩的综合评定。
3、完善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
建立顶岗实习互动机制,企业和学校设立顶岗实习专门渠道,有专人负责,促进校企双方的沟通协调,完善顶岗实习的制度建设。
(1) 建立并完善校企双方的顶岗实习合作机制。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相关制度,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双方的沟通和协调,共同做好实习生日常管理。
(2) 完善内部制度建设,保证顶岗实习的顺利实施。成立顶岗实习的组织领导机构,建立实习管理责任制,建立实习生岗位轮换制度,结合学生专业和企业岗位分布实际,为学生提供不同岗位的锻炼机会,培养学生适应多个岗位的能力。
3)完善教师补充机制,学校加强顶岗实习兼职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切实提高顶岗实习教学水平。
(七)教学质量监控建设
1、构建校企联动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通过采取综合督导、专项督导、常规督导、定期督导等形式进行,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对教学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向教学管理部门反馈相关信息,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机制建设,出台专业教学质量监控的相关保障制度。
(1)完善校内三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院教学督导委员会对院长直接负责;教学督导室是教学督导委员会的办事机构,负责对全院教学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评估、建议的职能部门,由专、兼职教学督导组成;系部教学督导小组负责本系的教学督导工作;建设完成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以实现教学实施的过程监控;建设实习管理动态交互平台以实现顶岗实习期间的校企联合监控;研发行业满意度信息反馈系统以实现人才需求动态调研和毕业生动态调查。
(2)建设校外三方教学质量监控系统
包括校企共建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监控、代表社会公众监控主体的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监控、毕业生跟踪监控。
2、建立校企共评的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
通过切实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将就业工作与学生企业实习实训、就业单位需求与毕业生跟踪调查有机结合,构建就业工作的校企共评长效机制。聘请第三方机构、企业和学生家长对我院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质量进行评价,并定期向社会发布年度报告;结合企业用人标准,制定专业的职业岗位要求标准,提高学院对学生就业质量的管理能力。
(八)社会服务能力提升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与机电类专业群的其它专业有共同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本技能和专业平台课程,共同使用实训设施及专业基础课相关实验、实训及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共同使用专业基础课师资队伍,共同使用专业基础课程建设成果,共同使用工学结合的一体化教室资源,充分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社会影响力,结合自己的特点进行重构和开发开拓其他专业的就业与社会服务,力争在3年内使专业群整体水平有较大的提高。
四、预期效应
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有明显成效。确保学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企业满意率保持在90%以上,不断提高就业对口率和平均工资水平;在推行工学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等方面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
2、3门工学结合的优质课程的教学资料上网,供同类专业借鉴;2门课程中1门申报为省级精品课程;
3、形成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4、工学结合的网络课件库的建设,学生自主学习模式在校内及兄弟学校应用与推广,并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方面发挥作用;
5、形成一支由省内著名的教学和技术专家领衔、 “双师”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6、校企共建的集真实生产、产品研发、技术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生产性校内实训基地在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
7、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在省内相关专业建设中发挥作用。
8、社会服务成效显著,每年承担的科研经费实际到帐金额达16万元/年以上。
 预期成果表
序号
标志性成果
成果数
1
优质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库
3
2
微特电机检测中心
1
3
特色自编教材、教学课件
3
4
省市教科研成果
1
5
院级优秀教学团队
1
6
“双师型”教师比例
80%
7
校内实训基地
3
8
校外实训基地
5
9
毕业生就业率
98
10
毕业生“双证书”比例
98
11
毕业生“三证书”比例
86
12
社会培训人数
200 人次/年
本专业建设资金总共650多万元,其中申请省财政支持300万,行业企业支持200万,学院自筹200万,其经费分配如表。
 建设项目资金分配表
建设内容
资金预算及来源(万元)
合计
申请省财政
(万元)
行业企业
(万元)
学院自筹
(万元)
2016
2017
小计
2016
2017
小计
2016
2017
小计
总计(万元)
658
117
97
 
151.2
98
 
92.5
101.5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5
3
2
5
2
2
4
4
2
6
2.课程体系构建
8
2
 
2
2
 
2
2
2
4
3.实训室添置
33
10
2
12
10
5
15
4
2
6
4.特色教材建设
10
3
1
4
1
 
1
3
2
5
5.人才培养实施
16
2
2
4
3
1
4
6
2
8
6.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2
0.5
 
0.5
0.5
 
0.5
1
 
1
实训基地建设
PLC与GOT实训室
100
20
20
40
50
30
80
10
10
20
传感器应用实训室
30
 
 
 
20
10
30
 
 
 
电机检测与维护实训室
50
 
 
 
10
20
30
15
5
20
电子技术实训室
10
 
 
 
 
 
 
5
5
10
机器人技术实训室
220
50
40
90
50
20
70
40
20
60
机电设备监控技术实训室
50
20
 
20
 
 
 
 
30
30
智能楼宇综合技术实训室
100
 
30
30
 
10
10
 
20
20
师资队伍建设经费表
专业带头人
6
3
 
3
2
 
2
 
1
1
骨干教师
3.5
2
 
2
1
 
1
 
0.5
0.5
双师教师
3.5
1
 
1
0.5
 
0.5
2
 
2
兼职教师
1.2
0.5
 
0.5
0.2
 
0.2
0.5
 
0.5
六、专业建设保障措施
(一)政策制度保障
学院从资金、政策和工作上采取各种措施对专业给予大力支持。学院做好专业建设配套实施工作,按一定的比例资金用于专业建设,学院继续深化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制度保障。
1.配合项目建设中师资队伍建设,学院将制定《兼职教师聘任和管理暂行办法》、《教师进修培训实施办法》、《双师素质教师认定暂行办法》、《外聘专业带头人实施办法》、《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办法》、《教学成果奖励办法》、《教师参加实践锻炼实施办法》等相关制度。
2、为了保障校企深度合作,学院将出台《校企共同开展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管理办法》、《校企合作专项人员奖励办法》、《产学合作奖励基金管理办法》、《校企合作奖助学金管理办法》、《毕业生预就业管理办法》等制度。
3、为保障顶岗实习教学环节实施,学院将制定《企业教学管理办法》、《校外实习基地管理办法》、《顶岗实习管理办法》、《顶岗实习质量考评办法》、《生产性实训章程》等制度
(二)组织管理保障
1.成立由学院主要领导组成的专业建设项目领导小组,全面负责专业建设目标、任务和内容的整体规划,资金筹措及配置。
2、加强项目管理队伍的培训,为了实现项目建设目标,制定培训计划,组建项目团队,组织项目团队成员认真学习专业建设的有关文件、制度等,对项目负责人和团队成员进行项目管理、专业知识等方面的培训。通过培训,使项目负责人熟知项目建设的程序和内容,提高项目负责人对项目的整体操作能力,及时跟踪项目进展,有效控制项目变更,加强项目的计划和预算,加强项目的质量控制,合理配置项目资源,降低项目风险。通过培训,使团队成员明确自身在项目建设中的职责,按照项目建设实施进度高质量完成每项工作,提高团队成员的工作效率,增强团队成员的合作精神和凝聚力,营造团队和谐的工作氛围,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三)资金保障
为把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成为特色专业,学校在专业建设硬件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现已新建成了一幢电气专业实验大楼,实验室面积达2000 m 2 ,学校近三年累计向本专业投入的建设经费超过300多万元,现在本专业实验室的固定资产已超过 500多万元。
1、学院自筹资金将采取措施列入年度预算,确保建设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充分发挥学院教育资源和人才优势,开展培训、咨询等社会服务工作,增强学院积累资金的能力。探索多渠道、多形式的实训基地筹资模式,实现实训基地建设投入的多元化。
  2、用于专业建设项目的资金将进行专项管理,建立专项资金账户,实行专项管理,确保专款专用;学院将严格按规划进行投入,密切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资金预算和实施计划;学院将按照财政部厅、教育部厅《物资管理办法》、《物资采购细则》、《教科研设备管理办法》的相关要求,严格规范涉及资金使用的各环节流程,对资金实施精细化管理,力争使本项目资金效益最大化。
(四)加强质量控制,确保专业建设质量
1、为保障专业建设质量,学院出台《专业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对建设项目实行目标管理,明晰项目建设人员与部门的责任、权限和任务。
2、建立健全项目目标管理责任,落实项目责任,建立完善项目建设的动态检查监督管理制度、阶段目标考核制度,实施绩效考核及奖惩办法,形成激励机制。
3、建立健全监控机制,学院专业建设项目领导小组与专业建设项目工作组将对项目实施方案分阶段实施计划进行审核,结合阶段性任务和目标,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实现对项目建设全过程的动态管理,确保建设质量。
(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为专业建设营造良好氛围
1、通过企业参与学院人才培养的过程,引进成本控制、厉行节约和效益优先等优秀企业文化;通过开展科技制作与发明、创新设计与制作、技能大赛等竞赛活动,形成崇尚实践学风。
2、我院有良好的校外实习实训场地设备条件,还有大量的技术专家和高技能人才,我们将合理配置与科学协调这些资源,形成共建共享共赢的局面,促进项目建设。
3、与行业企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是项目建设的重要保障。行业企业对建设方案的认同与支持是必须的,加大行业企业专家对项目建设的指导和参与力度;加强学校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及时掌握行业企业发展方向和人力资源需求状况,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计划,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进一步促进校企产学互动,在兼职教师、校外实训基地和就业渠道方面创造更好的条件;由行业企业提供资金和设备应用在校内建设生产线与生产车间,在进行生产的同时为学生提供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岗位,充分发挥建设项目对校企双方的共赢效果。
                                               
       附录:
实训室布置设想
 
一、楼层说明
 
 
 
 
二、实训室说明
 
 
 
 
 
 
 
 

Copyright © 2023 白银矿冶职业技术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陇 ICP 备 12000178

管理维护:白银矿冶职业技术学院

设计制作:济南格林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