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鲜明、全省一流的高水平职业院校

就业指导

您的位置:

2021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二零二一届)


白银矿冶职业技术学院

招生就业处

二〇二一年十二月

 

 

 

 

目    录

 

学院简介

第一章 毕业生基本情况

(一)毕业生规模和结构

(二)男女毕业生结构

(三)各民族毕业生结构

(四)各系部毕业生结构

(五)各专业毕业生结构

第二章 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一)毕业生去向落实率情况

(二)重点群体帮扶情况。

(三)各系部毕业生去向落实率情况

(四)各专业毕业生去向落实率情况

(五)各系部毕业生去向情况

(六)各专业毕业生去向情况

(七)毕业生按就业地区分布情况

(八)按就业单位性质分布情况

(九)按单位行业类型分布情况

(十)按工作职位类别分布情况

第三章 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开展

第四章 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今后就业工作整改情况

 


学院简介

白银矿冶职业技术学院坐落于享誉海内外的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基地“铜城”——甘肃白银。学校前身是1958年创立的白银公司技工学校、1984年创立的白银有色金属职工大学,2011年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白银矿冶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经市属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将甘肃省靖远师范学院(始建于1935年)、白银市工业学校(始建于1986年)整体并入。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综合性公办普通高等院校,是甘肃省“双高计划”立项建设学校。

学校设南北两个校区,占地830余亩,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6946万元,馆藏纸质图书42万册,电子图书资源总量约16T。有各级各类注册学生8500人,其中:全日制专科生7600人、中职生900人。自建校以来,共培养毕业生近50000余名,为甘肃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合理,综合素质优良。现有教职工485人,有专任教师461人,其中:教授级职称教师3人、副教授级职称教师105人、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教师160人、教学名师16人、专业带头人62人、骨干教师187人、“双师型”教师360人、省级“园丁奖”2人、市级“园丁奖”12人,有外聘兼职教师165人。校内建有“孙耀恒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和“李振瑜甘肃省技能大师工作室”。

学校专业门类齐全,特色鲜明。设教育与艺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矿冶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现代服务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等8个二级学院。开设全日制高职专科专业30个,建成省级特色专业1个,形成了以资源开发和有色金属采选冶化类专业为特色,现代装备制造类和学前教育专业为优势,持续发展壮大汽车工程、财经商贸、信息技术、建筑工程等专业群,形成了综合性的专业布局结构。建有校内实训室135个、校外实训基地180个、教师实践基地15个、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1个。

学校与国内外300多家行业领军企业、中央及省属大型国有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毕业生提供广泛的就业岗位。毕业生就业率常年稳定在95%以上。学校与白银有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开设订单冠名班、合作举办现代学徒制和新型学徒制试点,合作开展有色冶金类专业职业技能“1+X”证书试点。同时与中德诺浩(北京)教育投资有限公司、甘肃导航标教育集团、北京德信合力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德国手工业协会、澳柯玛股份有限公司、四川达内教育集团等开展校企合作育人、订单培养、合作办学、合作就业。学校还把发展的目光投向世界,积极引进欧美多个发达国家优质教育资源,在赞比亚等“一带一路”国家建有培训基地,成为教育部职业教育“走出去”首批试点院校,2017年招生的首批17名留学生已顺利毕业。

近五年来,学校教师在国家级、省级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946篇,其中国内核心期刊发表51篇,国外SCI发表4篇;出版专著18部、教材62本,开发一体化校本教材54本,均用于学校教学;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0项。教师在省级以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中,21人获得省级一、二、三等奖,1人获省部级奖;1人入选理论界“甘肃省优秀青年文化人才”,建成1个国家级大师工作室,2个省级名师工作室,1个名师工作室正在建设中;学校教师完成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47项、在研项目28项,到账科研经费432万元,学院科研投入300多万元。学校与中科院近物所开发的“重粒子加速器测磁线圈”项目荣获全国技工科研成果一等奖;与航天510所研发生产的“神七”“神八”航空电源盒得到良好应用。

学校是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全国职工教育培训先进单位,全国有色金属院校师资培训基地。建成中央财政支持的数控技术及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实训基地、甘肃省第64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工业和信息化人才培养综合服务平台测评中心。先后获得“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突出贡献奖”“全国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先进单位”“全省职业培训优秀集体”、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白银市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面向未来,学校正乘着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的春风,擂响高质量发展的激越鼓点,坚定不移向着建设“特色鲜明、全省一流”高水平职业院校而努力奋进!

 

 

 

第一章 毕业生基本情况

(一)毕业生规模和结构

总毕业生人数:

白银矿冶职业技术学院2021届专科毕业生涉及26个专业,共有毕业生1466人。

(二)男女毕业生结构

男生总数758人,占毕业生总人数52%

女生总数708人,占毕业生总人数48%

(三)各民族毕业生结构

汉族毕业生共1326人,占总毕业生人数91%

少数民族毕业生共140人,占总毕业生人数9%,其中,藏族毕业生112人,占少数民族毕业生总数的80%;回族毕业生21人,占少数民族毕业生总数的15%、其他少数民族7人,占少数民族毕业生总数的5%。

(四)各系部毕业生结构

学院2021届毕业生分布在6各教学系部,其中毕业生规模较大的教学系部是基础教学部、经济管理系。

所在院系

毕业生人数(人)

矿冶工程系

100

机电工程系

184

汽车工程系

230

信息工程系

264

经济管理系

328

基础教学部

360

(五)各专业毕业生结构

学院2021届毕业生分布在26各专业,其中毕业生规模较大的专业是学前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会计、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汽车营销与服务)6个专业,毕业生规模均在100人以上。

专业方向

毕业生人数(人)

矿业装备维护技术

9

社区管理与服务

9

建设工程管理

12

环境工程技术

14

物联网工程技术

15

应用化工技术

15

有色冶金技术

15

焊接技术与自动化

22

工业分析技术

26

数控技术

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

30

工程造价

29

工程测量技术

30

工业机器人技术

32

计算机网络技术

34

旅游管理

39

物流管理

52

数字媒体应用技术

64

高速铁路客运乘务

84

机电一体化技术

91

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

汽车营销与服务

102

会计

103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128

计算机应用技术

151

学前教育

360

 

第二章 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一)毕业生去向落实率情况

白银矿冶职业技术学院有1171人确定了就业单位,整体就业率达79.88%。其中,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976人,签劳动合同形式就业1人,灵活就业1人,应征义务兵共43人,专升本升学145人,自主创业2人,毕业生到国有企业就业共73人。

(二)重点群体帮扶情况。

为了实现重点群体毕业生100%就业,我校将重点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和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建立工作台账,执行一对一帮扶计划,重点将建档立卡户毕业生就业工作和跟踪服务工作列为常态化工作。重点群体毕业生中属于其中,建档立卡户毕业生共397人,325人已落实就业单位;52个贫困县毕业生共176人,142人已落实就业单位;“两州一县生源毕业生共226人,166人已落实就业单位;残疾毕业生共6人,5人已落实就业单位;入伍复学毕业生共5人,5人已落实就业单位。

(三)各系部毕业生去向落实率情况

所在院系

毕业生人数

就业人数

毕业生去向落实率情况

矿冶工程系

100

94

94.00%

机电工程系

184

172

93.48%

汽车工程系

230

211

91.74%

信息工程系

264

226

85.61%

经济管理系

328

222

67.68%

基础教学部

360

246

68.33%

 (四)各专业毕业生去向落实率情况

学院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汽车营销与服务、建设工程管理、环境工程技术、应用化工技术、焊接技术与自动化、工业分析技术、数控技术八个专业毕业生去向落实率为100%。

专业方向

毕业生人数

就业人数

毕业生去向落实率情况

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

2

2

100.00%

汽车营销与服务

4

4

100.00%

矿业装备维护技术

9

7

77.78%

社区管理与服务

9

7

77.78%

建设工程管理

12

12

100.00%

物联网工程技术

15

13

86.67%

环境工程技术

14

14

100.00%

有色冶金技术

15

14

93.33%

应用化工技术

15

15

100.00%

工程造价

29

22

75.86%

焊接技术与自动化

22

22

100.00%

旅游管理

39

23

58.97%

工程测量技术

30

25

83.33%

工业分析技术

26

26

100.00%

计算机网络技术

34

28

82.35%

数控技术

28

28

100.00%

工业机器人技术

32

30

93.75%

物流管理

52

39

75.00%

高速铁路客运乘务

84

42

50.00%

数字媒体应用技术

64

62

96.88%

会计

103

77

74.76%

机电一体化技术

91

83

91.21%

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

98

93

94.90%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128

114

89.06%

计算机应用技术

151

123

81.46%

学前教育

360

246

68.33%

(五)各系部毕业生去向情况

所在院系

到就业单位就业

应征入伍

专升本升学

矿冶工程系

87

0

7

机电工程系

147

9

16

汽车工程系

169

23

19

信息工程系

188

7

31

经济管理系

173

4

45

基础教学部

219

0

27

(六)各专业毕业生去向情况

专业方向

就业单位

应征入伍

专升本

工业分析技术

25


1

环境工程技术

13


1

汽车营销与服务

3


1

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

1


1

工程测量技术

23


2

焊接技术与自动化

19

1

2

工业机器人技术

25

2

3

建设工程管理

9


3

旅游管理

19

1

3

应用化工技术

12


3

物联网工程技术

8

1

4

物流管理

35


4

机电一体化技术

74

4

5

数控技术

22

1

5

工程造价

15

1

6

计算机网络技术

21

1

6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98

10

6

数字媒体应用技术

50

2

10

计算机应用技术

109

3

11

高速铁路客运乘务

29

1

12

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

68

13

12

会计

59

1

17

学前教育

219


27

矿业装备维护技术

6

1


社区管理与服务

7



有色冶金技术

14



(七)毕业生按就业地区分布情况

据统计,就业毕业生就业地主要分布于甘肃、新疆、浙江、陕西、安徽、广东、江苏、内蒙古、北京和湖北等地。

就业地区

就业人数

占就业毕业生比例

安徽省、福建省、河南省、山西省、西藏

5

0.51%

广西、河北省、天津市

9

0.92%

山东省

5

0.51%

青海省

7

0.71%

四川省

8

0.81%

上海市

11

1.12%

重庆市

11

1.12%

宁夏

12

1.22%

云南省

12

1.22%

内蒙古

15

1.53%

湖北省

17

1.73%

北京市

27

2.75%

广东省

35

3.56%

江苏省

46

4.68%

陕西省

46

4.68%

浙江省

62

6.31%

新疆

65

6.62%

甘肃省

589

59.98%

(八)按就业单位性质分布情况

单位性质

就业人数

占就业人数比例

科研设计单位

2

0.20%

农村建制村

3

0.31%

医疗卫生单位

6

0.61%

城镇社区

7

0.72%

机关

7

0.72%

高等教育单位

11

1.12%

中初教育单位

31

3.17%

其他事业单位

45

4.60%

三资企业

56

5.72%

国有企业

71

7.25%

大中小微企业

740

75.59%

(九)按单位行业类型分布情况

单位行业类型

就业人数

占就业人数比例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2

0.20%

金融业

4

0.41%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5

0.51%

房地产业

6

0.61%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7

0.71%

卫生和社会工作

7

0.71%

农、林、牧、渔业

13

1.33%

采矿业

16

1.63%

住宿和餐饮业

18

1.84%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20

2.04%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36

3.67%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43

4.39%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56

5.71%

建筑业

70

7.14%

批发和零售业

93

9.49%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97

9.90%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107

10.92%

制造业

173

17.65%

教育

208

21.22%

(十)按工作职位类别分布情况

工作职位类别

就业人数

占就业人数比例

法律专业人员体育工作人员公务员

4

0.41%

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4

0.41%

金融业务人员

6

0.61%

文学艺术工作人员

6

0.61%

农林牧渔业技术人员

7

0.71%

经济业务人员

22

2.24%

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

23

2.35%

商业和服务业人员

57

5.82%

生产和运输设备操作人员

74

7.55%

工程技术人员

76

7.76%

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175

17.86%

教学人员

192

19.59%

其他技术人员

334

34.08%

 

第三章 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开展

学院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会议。在做好整体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同时,尤其是重点做好重点群体毕业生的就业帮扶工作,学校研究制定2021年就业工作实施方案,确定了精准聚焦就业指导和服务,用好“互联网+就业”模式的就业工作开展的指导思想,成立就业工作组织机构,坚持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

认真做好就业统计工作,严格按照教育部“四不准”统计要求,我校毕业生就业数据统计通过班级初报、系部初审、学校审核的三级审核制度,毕业生签订三方协议主要以毕业生求职愿望签订,就业数据的依据主要以劳动合同和就业协议签订情况,劳动合同主要根据企业人事(用工)管理要求进行灵活收集。充分利用“甘肃省大学生就业创业信息平台”和“甘肃人才网”开展线上宣讲会、双选会和网络招聘活动;利用学校就业网站、微信公众号等积极发布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广泛宣传动员,引导毕业生积极参加教育部组织的“24365 校园招聘服务”等活动;要充分利用疫情防控得到有效控制的有利时机,及时“请进来、走出去”大力开拓市场,稳定市场,尽最大努力为毕业生提供最多的就业岗位。

组织毕业生完成就业基本信息的填报工作,确保信息无误,招生就业处审核后上传“全国高校就业管理系统”;积极推进网络签约平台的使用率,指导学生使用“全国高校毕业生网上签约与毕业去向登记平台”进行个人信息核对和就业信息上传,并及时整改省教育厅通报的涉及事项,做好毕业生就业数据的统计和毕业生就业数据周报、月报工作。6月10日前完成毕业生去向落实率与2020年同期落实率持平,6月20日前完成毕业生去向落实率高于2020年同期落实率。

  

第四章 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政策要求学习不够深入的问题。就业工作人员和班主任(辅导员)对国家、省上有关文件精神学习不够透彻,对毕业生就业工作和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工作的重大意义认识不够,工作方法不够创新,工作责任不够明确。

二是存在工作落实不到位、宣传引导不及时的问题。院系两级管理监督制度不明确,相关政策和制度宣传不及时不到位,对全国高校毕业生网上签约与毕业生去向登记平台使用重要性宣传还不到位。

三是存在人员培训不到位、毕业生去向录入不及时。系部就业工作人员变动频繁,稳定率较差,工作流程模糊,对教育部推广网签平台的使用认识不够,对毕业生如何使用网签平台指导性不够,未能及时督促学生使用网签平台,按照规定节点及时完成毕业生去向信息的上传。

四是就业(职业)指导方面存在短板。职业指导课程开设单一,与当前就业市场切合度较低,毕业生在校期间职业指导方面课程学习不够深入,职业生涯设计和规划认识不到位,对个人今后走向社会的职业规划定位不准。

五是就业信息发布渠道方面存在单一性。未建立校企供需信息平台,发布信息和毕业生接收信息渠道单一,线上线下的信息衔接不精密,用人单位、就业市场和毕业生三个环节衔接不够紧密。当前对就业政策、就业信息、校企供需信息发布仅通过学校官方网站进行的发布,信息化建设缓慢,就业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导致就业信息收集和发布渠道不够畅通。

第五章 今后就业工作整改情况

我校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我省关于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重要决策部署以及相关文件和会议精神,提高政治站位,落实好全国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各项举措。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落实好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积极调整工作思路,及时细化工作流程,厘清就业工作思路,着力推进以市场为导向、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工作机制,及时组织开展不同规模的校园招聘会,努力实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确保真实反映毕业生就业状况,稳步提升就业质量。

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认真做好就业统计工作。严格落实“四不准”要求,由专人负责,定期报送就业进展情况,执行好周报制度、月报制度、年报制度,并对毕业生去向进行认真核查,做到数据真实不走样。积极指导毕业生使用全国高校毕业生网上签约与毕业生去向登记平台及时上传就业去向信息,提高网签平台的使用率。

进一步积极开展宣传,重点做好重点群体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和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及时掌握重点群体毕业生家庭、个人整体的详细情况及生源分布情况,建立工作台账、确定一对一帮扶计划,重点将建档立卡户毕业生就业工作和跟踪服务工作列为常态化工作。积极培育地方就业市场协作性和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区域企业和行业协会的作用帮助解决重点群体毕业生就业问题。广泛宣传解读国家和地方促进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统计的重要性,帮助毕业生知晓政策、用好政策。

进一步坚持工作创新,构建良好的就业服务保障体系。用好“互联网+就业”模式,利用网络平台解读就业政策、发布招聘信息、开展就业指导,确保就业服务不断线。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组织好“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项目宣传、报名、招考信息发布,在全校范围内大力宣传普通专升本升学、参军入伍等政策。通过线上、线下积极拓宽毕业生就业创业渠道。为了方便毕业生能够及时办理就业相关手续,以为学生办实事、以服务于学生为宗旨,学校继续通过“线上线下办公”的方式积极做好毕业生服务保障工作。继续建立就业工作投诉举报电话,及时公布我省和我校就业工作投诉举报电话,对学生举报的就业方面的问题及时核查,及时处理,及时公布。进一步完善相关就业和创业管理制度,加强就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严格规范我院毕业生就业统计工作,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定期组织开展就业工作人员的培训,重点针对班主任、辅导员开展培训和集中轮训,提高就业工作师资队伍的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

 


Copyright © 2023 白银矿冶职业技术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陇 ICP 备 12000178

管理维护:白银矿冶职业技术学院

设计制作:济南格林信息科技有限公司